科美Pluto SV 2固态硬盘 让数据库飞起来!
- +1 你赞过了
【天极网DIY硬件频道】如今,数据库已成为各行各业都在广泛利用的信息化技术,在超市、银行、学校、电子商务、能源部门的利用尤为明显,而现代企业更是离不开数据库,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仓库管理、生产管理中必须建立众多的数据库才能实现财务、仓库、生产的自动化管理。因此可以说,数据库是信息化时代的标杆技术。
数据库是一个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有共享的、统一管理的数据集合。其一大特性就是它所存储的文件几乎是百分之百的随机数据。因此对一些企业用户来说,如果他们使用的存储设备的数据压缩能力越强,存储空间就能得到越大的利用,传输速度就越快,从而最终节省相应的成本。
而这正是使用固态硬盘(SSD)的数据库越来越受到企业用户关注的原因。传统机械硬盘(HDD)因其技术瓶颈的限制已经达到了其物理发展极限。不仅读写速度比不上固态硬盘,并且处理随机数据能力的低下已成为其致命的软肋。而与传统硬盘相比,固态硬盘不仅具有“快速”、“轻量”、“耐震”、“省电”等特点,并且衡量随机数据处理能力的IOPS值通常都在5000甚至50000以上,轻松超越HDD只有几百的IOPS。因此固态硬盘取代传统机械硬盘必将是未来存储设备行业无可阻挡的趋势。如果不信,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两个表格对比一下两者的性价比。
产品类型 |
市面某15K转320G SAS硬盘 |
科美 Pluto SV2 25G |
传输速度 |
150MB/s |
220MB/s |
IOPS值 |
300 |
50000 |
功耗 |
17W |
2W |
价格 |
800元 |
999元 |
性价对比 |
15K转320G SAS硬盘 |
科美 Pluto SV2 25G |
倍数 |
||
价格/传输 |
5.3 |
4.54 |
1.17 |
||
功耗/传输 |
1.11 |
0.009 |
123.3 |
||
价格/IOPS |
2.67 |
0.02 |
133.5 |
||
功耗/IOPS |
0.057 |
0.00004 |
1425 |
||
Access Time |
12ms |
0.13ms |
92.3 |
数字不会撒谎,这足以证明在近似的价位下,采用固态硬盘明显比机械硬盘拥有更高的性价比。此外还要说明大家关心的使用寿命的问题,其实许多用户一直以来误解了“写入寿命10万次(SLC芯片)”的含义,以为一块SSD擦写10万次就废掉了。其实不然,因为SSD的工作机理与机械硬盘不同,它采用“平均磨损”算法保证SSD中每块闪存芯片都能得到最大效能的利用,使得损耗大大延迟。以每天写入1TB数据量为例,科美SV2 25G可以达到7.3年的使用寿命,而机械硬盘在如此大负荷的工作状态下恐怕1年就得报废。相信这样的事实可以让用户作出正确的选择了。而事实上,诸如Google、百度等互联网服务商早已将固态硬盘用于其数据库中,作为提升服务性能节省开支的利器。
那么本次笔者就通过两块组成RAID 0阵列的科美固态硬盘一展数据库环境下固态硬盘的急速魅力!此次测评主角为两块科美Pluto SV2的25G固态硬盘。Pluto SV2系列是针对企业消费级的高端SSD,做工精细,质量过硬。从以下的主控芯片、闪存和防护特性可见一斑。
主控芯片方面,Pluto SV2采用一年来风靡SSD市场的SandForce-1222TA3-SBH主控。主流的SATA2接口使其单盘读写达到了260MB/s和275MB/S。需要注意的是,现在一般企业所用的主板大多只支持到SATA2接口,因此即便购买了SATA3接口的SSD在接到SATA2接口时,也只能限制为SATA2接口的读写速度。
闪存芯片方面,采用了34nm的SLC芯片,高达10万次的写入寿命保证了其质量。虽然目前有企业开始尝试采用25nm的闪存芯片,但是从实际使用来看,25nm制程的闪存芯片在寿命和可靠性上却低于34nm制程的闪存芯片。所以34nm的SLC闪存芯片乃是当前业界的成熟选择。
此外Pluto SV2还具备掉电保护、过载保护、写入解锁和性能恢复等实用功能,真正做到了不丢数据,不掉固件,不烧盘。如此采用高可靠性标准设计的产品足以应付各种挑战。
测评配置
硬件平台 |
|
CPU |
Intnl Pentium Dual-core E6500 2.93GHz |
主板 |
技嘉GA-EP45T-UD3LR |
内存 |
金士顿HyperX DDR3-1333 2GB X2 |
显卡 |
Nvidia Geforce GTS 250 |
硬盘 |
Comay Pluto SV2 25G X2 |
软件平台 |
|
系统软件 |
Windows 7 Ultimate X86 |
驱动程序 |
Intel Rapid Storage Technology驱动9.6.0.1014 |
评测软件 |
ATTO Disk Benchmark CrystalDiskMark IOmeter |
要完成测评首先得组建RAID 0阵列,这对老鸟来说根本不是什么问题,不过对初体验的玩家也许需要一点小小的提示,下面就由笔者带领大家一步步组建RAID 0阵列。
1、 首先是挂盘,将SATA数据线和电源线接上即可
2、建立双盘软阵列RAID 0,首先,右击计算机,选择管理界面,进入磁盘管理。
3、建立双盘软阵列RAID 0,可以看到已经有两个未分配未格式化的盘,即“磁盘1”和“磁盘2”,下图是磁盘基本情况。
4、右击第一块盘,在下拉菜单中选择“新建带区卷”,只有这个选项才能成功组建RAID 0。
5、弹出选项
6、在新建带区卷菜单中已经可以看到两个盘都在,但是还要选择将两块盘组建成一个阵列。
7、将“可用”栏中的“磁盘2”添加入“已选的”栏,点击下一步。
8、一路确定到底
9、等待进度完成.
10、大功告成,两块盘已经组成一个RAID 0阵列了,标示为G盘。
1、首先上场的是ATTO Disk Benchmark,它是一款简单易用的磁盘传输速率检测软件。该软件使用了不同大小的数据测试包, 数据包按0.5K, 1.0K, 2.0K直到到8192.0KB进行分别读写测试, 测试完成后数据用柱状图的形式表达出来,非常形象直观。
1.1先看一块单盘的数据
读和写最大达到了283MB/s和271MB/s,对4K的小文件传输支持也非常之好。
1.2 组建RAID 0后的数据
读和写最大达到540MB/s和543MB/s,其他小文件的读写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可见组阵列达到了翻番的效果,这也是我们的预期目的。
2、然后是老牌的CrystalDiskMark。它是一个测试你的硬盘或者存储设备的小巧工具。涵盖连续读写、512K和4KB数据包随机读写性能,以及队列深度(Queue Depth)为32的情况下的4K随机性能。队列深度描述的是硬盘能够同时激活的最大IO值,队列深度越大,实际性能也会越高。
2.1先来看一下单盘的CrystalDiskMark数据
这是未打开数据压缩能力前的测试
可以看到连续读写轻松超过了200MB/s,而队列深度32的4K随机性能达到了120/198,相当于IOPS为30K/50K。
这是打开数据压缩能力后的测试
这次的连续读写数据达到了惊人的276MB/s和266MB/s!而而队列深度32的4K随机性能则达到了174/205,相当于IOPS为40K/50K。
2.2 组建RAID 0阵列之后的数据
未打开数据压缩能力前的数据
连续读写数据几乎达到了之前的两倍,可见RADI 0的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2.2打开数据压缩能力后的测试
连续读写数据又有了大幅的提升,达到了521MB/s和509MB/s。
3、这次使用的是 IOmeter。Iometer是intel开发的一个免费开源的测试磁盘性能工具。是业界非常认可的用于单系统和集群系统上衡量和描述I/O子系统的测试软件。它的参数设置稍显复杂,可以模拟不同环境下的参数,也因此是我们这次测试的重点。
这是我们之前测试的RAID 0阵列4K文件随机文件读写的数据,IOPS达到了惊人的72000!
当然这只是我们产品性能的一个小小展示。我们此次测试的重点在于模拟DATABASE(数据库)环境下的读写情况,以下是测试之前的参数配置,因为稍显复杂,我们会做说明。
3.1首先模拟了8个工作组,从worker1到worker8,可以在上方的工具栏中设置
以下是几个主要配置项的说明:
Ramp Up Time: 它定义了当所有worker 报告它们已经开始工作后到开始记录统计数据前IOmeter的等待时间。它可以避免刚开始阶段I/O爬坡时的统计数据对统计结果的影响。默认值为0. 典型设置为15到60秒不等。对于有缓存的控制器,大型服务器或者集群系统(cluster system)这个时间需要设长点。
of Outstanding I/Os: 定义每个disk的最大异步I/O数,即最大并行I/O命令数。也叫queue depth。windows系统一般默认32就够了;Linux系统这个值不起作用,可以通过控制“dynamo engine”个数来达到同样目的。
3.2 设置单个测试文件的参数。
Transfer Request size:用IOmeter要达到最大的吞吐量,即模拟要传输的文件大小。
Percent Read/Write Distribution:设置读写方式,即读和写在IO中的占用比例。
Percent of Access specification:设置当前行的存储百分数,所有行的存储百分数加在一起必须是100%。
Percent Random/Sequence distribution:随机/连续文件占用比率。
Align I/Os On:是指磁盘IO的队列。即:Iometer对磁盘进行访问时,每次都是访问这个值的整数倍扇区。
为了模拟DATABASE环境下文件的传输, 硬盘需要随机处理一个8KB大小的流数据块。因此这里将Transfer Request size设为8K,读写率设为读67%,写33%;;随机文件率100%。Align I/Os On设为8K;其余默认。
3.3设置好之后,就点击上方的绿色小旗开始测评,之前设置了测评时间为5分钟。加上之前的Ramp Up时间,总共需要6分钟左右。这是测试的结果
结果解读:
Total I/Os per Second:即每秒IO数的平均值,高达54400,极为接近55000
Total MBs per Second:每秒传输的数据量,达到425MB/S
Average I/O Response Time(平均IO响应时间):4毫秒
Maxium I/O Response Time(最大IO响应时间):24毫秒
数据库模式是IOmeter传统测试程序中的第一个模式。在数据库模式测试中,硬盘需要处理一系列8KB随机地址数据块的读写。读写比例在0%-100%之间变化,同时数据请求排列从1-256。它有助于估计带有读/写随即寻址8KB数据块请求的混合流的硬盘性能。通过改变读到写的比率,我们就能够检查硬盘响应请求的能力。经过此次测评,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科美SSD不仅单盘的测试成绩非常出色,在组建RAID 0阵列之后更是达到了接近一倍的性能提升,关键的IOPS值更是直逼55000,这样的数据不仅足以充分说明科美SSD对DATABASE环境下随机文件的支持非常之好,反映到现实中则可以让超市、银行、学校,乃至现代企业的数据库使用者都体验飞起来的感觉!同时科美SSD支持掉电保护、过载保护、性能恢复等实用功能,提供5年质保,真真正正让数据使用者得到安全的使用体验。因此选择数据库固态硬盘,科美乃是实至名归的优质选择。
备注:此次测评利用在Win7环境下支持Trim功能的“软阵列”进行,部分“硬阵列”阵列卡可能不支持Trim功能,请购买使用者注意。
最新资讯
热门视频
新品评测
+1 你赞过了